世界第一CEO”杰克·韦尔奇说:“质量是维护顾客忠诚的最好保证。”这句话对于年轻的潍坊华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来讲,真可谓是至理经典。相对于百余年历史的柴油发电机组行业,2010年11月诞生的华全动力只能算是业内的“后生小辈”。然而,仅仅在四年后的2014年,其年销售额就已突破一亿元人民币,而建企初期他们的销售额却只有十万元。这个后起之秀在他的当家人——赵立增总经理的带领下,勇立潮头,奋勇开拓,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,创造了快速发展的奇迹。如今,华全牌系列(有潍柴、玉柴、康明斯、沃尔沃、帕金斯、里卡多等)柴油发电机组不仅畅销国内,同时远销非洲、美洲、欧洲、西亚、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,成为为世界知名的专业 柴油发电机组生产厂商。
谈到华全迅速崛起的原因时,赵立增总经理说:“新生企业要立足市场,尤其是像华全这样的中小企业,根本无任何优势可言。我认为,我们的成绩主要靠两件法宝,其一是敬业的精神,其二就是高质量的产品。结合企业实际,我们提出并实施了自己的质量战略,几年来的实践也证明,这一战略是卓有成效的。以质取胜,这也算是华全得以生存、发展的诀窍吧。”
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。赵立增清醒地意识到,要让市场认识华全,认可华全,没有质量是根本不可想象的。在这里,质量不仅仅指产品质量,而是用心做好每一件事。他比较科学的梳理了质量和产品的关系,那就是“产品是钱、质量是命,不能要钱不要命”。结合企业发展实际,赵立增团队提出了华全质量战略实施的三个重点:即“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信誉”“优化产品结构”和“创用户信赖的名牌”。这三个重点构成了企业质量发展的主线。此外,华全的质量战略还从提高服务质量、管理质量、环境质量、营销质量等方面全面展开。
除了坚决搞好产品质量管理,在服务质量、管理质量、环境质量、营销质量等方面他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。尤其是为全面提高服务质量,华全营销团队精心打造的“华全动力柴油发电机在线工厂”在业界引发了轰动性效应。华全公司根据形势的变化积极推进商业模式创新。他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营销,华全动力柴油发电机组在线工厂的创立,解决了客户的信心和信任问题,不仅有效降低了成本,更加有利于个性化、全球化市场的有效开发。2014年华全动力开创在线工厂(版本为1.0),借助物流实时信息和监控片段给客户看,使每一个客户都可以随时随地的参观,这使客户与厂家之间的距离被缩短,华全动力也一步步变得开放。2015年,华全动力即将上线云端在线工厂2.0版本,这是一种透明的工厂在线模式,也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。在这种模式下,客户可以随时随地参与整个柴油发电机组生产的全过程。华全动力就是希望通过高透明、高质量、高信任在线工厂的打造,让广大用户买的放心,用的舒心,从而用真心换取客户的信心。
鲲鹏展翅翱翔日,扬帆远航正当时。乘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胜利东风,一个“规范化、集约化、节能化、品牌化”的潍坊华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正向我们阔步走来。我们也坚信,华全动力,在不远的将来必将迸发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彩!
为保证质量战略的实施,他们提出了“自上而下、协调一致”的工作方针,采取各种科学有效措施,制定了严格而详细的一系列规章、规范和实施细则,从制度源头建立起实施质量战略的可靠保障。建立了原(辅)材料的进货检验、生产过程、储存运输、监测监督、质量追溯和售后服务等六大过程质量控制体系,严把六大关口。企业先后与潍柴、玉柴、康明斯、沃尔沃等知名发动机厂商以及无锡星诺、潍坊华丰等电动机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,取得其配套经营许可或OEM认证许可。与知名品牌的携手合作,保证了华全柴油发电机组产品的质量、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。2012年,华全公司柴油发电机组产品(Q-B-J-I-186/3.15/O-TJ24、Q-B-J-I-231/3.94/O、Q-B-J-I-111/2.07/O等)取得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《中国节能产品认证证书》;2014年企业通过了ISO9001:2008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;企业及时注册了“华全牌”商标,并取得了自主进出口权。
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·戴明博士有句名言,“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,不是检验出来的”。这句话在华全动力公司获得了高度一致认可。对零部件的采购,无论从质量、标准还是规格要求来讲,华全动力在业内都算是最高的。在这方面,他们可以说是“宁可高成本,也要高质量”。为保障机组产品的高性能、高质量,华全公司坚持不计成本的使用国内外名牌零部件,确保柴油发电机组综合质量和性能在本质上有所区别。这使华全牌柴油机发电机组呈现出使用性能好,故障率低,使用寿命久的良好现象。对技术引进严格把关。企业先后引进了多种国内外先进柴油发电机技术,里卡多技术、道依茨技术、斯太尔技术等等。无论什么技术,在生产时都要保障严格按照技术规范,确保技术的高端和完善。同时,公司要求一线员工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操作,并对产品生产工序进行逐一检验,确保严格准确符合生产技术。公司不定期的对在岗技术人员进行培训,对于技术达标的技术人员予以适当奖励。对成绩不过关的技术人员给予再培训指导。这样,一线员工对技术的应用与掌握更加了如指掌。对技术的严格要求激发了员工创新的热情。目前,公司已取得国家实用新型技术专利10项。这些新专利技术及时用于生产实践,促进产品的技术和质量和生产效率都得到了显著提高。